藺草香猶在-苑裡藺草文化館
「苑裡婦,一何工,不事蠶桑廢女紅。十指纖纖日作苦,得資藉以奉姑翁。
食不知味夢不酣,人重生女不生男。生男管向浮梁去,生女朝朝奉旨甘。
今日不完明日織,明日不完繼以夕。君不見,千條萬縷起花紋,組成費盡美人力!」
-蔡振豐〈苑裡蓆歌〉
一首收錄在《苑裡志》的古詩歌,訴說苑裡在藺編工藝輝煌時,家家戶戶的婦女以編織藺草為業,手心的草枝日以繼夜交織於十指間,帽蓆上的花紋乘載著一家人的希望。
根據當地耆老口述,苑裡草帽起源於清朝末年,有一位名為洪鴦的苑裡婦女,為了保護頭部受傷的幼子不受蚊蟲叮咬,母愛光輝驅使下,以藺草仿西方呢帽之款式編織帽子供幼子使用,台灣第一頂「藺草帽」就此誕生。隨後洪女士受聘至學校指導學生編織草帽,也將技法傳授苑裡在地鄉親,奠定苑裡成為藺編之鄉的契機,後續也衍生製作成草鞋、傳統袋包等精緻品。
到了日治時期,苑裡的藺編產業迎來最繁榮的時期,帽蓆大量外銷至日本及其他國家,是苑裡三大出口農特產之一。然而隨著社會結構改變,許多婦女到工廠就職,中國、菲律賓較便宜的編織品輸入台灣,藺編製品的需求不如以往,手工編織的技藝凋零,婦女們編織藺草的畫面漸漸消失於大街小巷。
近年來為了保護這項傳統工藝產業,以閒置的農會倉庫整建,外觀以紅磚打造藺草文化館,透過作品展示、藺草編織DIY,向民眾訴說苑裡與藺草編織的歷史,館內典藏許多昔日藺草編織文化的故事,和藺編工藝師的作品。
地址: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彎麗路99號
電話:037-741319
時間:09:00-17:00 週一公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