貓裏藝文

2022-9月 苗栗客家文化館

v免費參觀客家文化相關主題展覽

◆【常設展】承蒙客家 - 臺灣客家文化館常設展

◆【第一特展室】苗籽精神 - 山城籃球故事特展

◆【第三特展室】客庄遊樂去 – 探索客庄生活智慧及節慶生活

◆【第五特展室】想食‧饗時 ─ 臺灣飲食檔案特展

◆【人文長廊】揭開您所不知道的神秘客 – 雲林詔安客講客事特展

◆【文化藝廊】「惜,阿姆話」特展

 

v 揭開您所不知道的神秘客 - 雲林詔安客講客事特展

展期:即日起–112/2/28(二)

地點: 臺灣客家文化館 人文長廊

    依據客家委員會「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」,客家人在全國約有453.7萬人,其中使用「詔安客語」腔調的約佔1.7%,人數是臺灣目前最少,也是最讓人陌生的一個客家族群。

    本展示以「揭開您所不知道的神秘客」為主軸規劃,期帶領更多民眾認識生活在雲林濁水溪畔平原的客家族群-詔安客的特色,同時希望從探索「雲林詔安客」的微觀角度來探討客家族群福佬化、對自身文化與語言保存與傳承的議題,及其挑戰與反應。

 

v 想食‧饗時 - 臺灣飲食檔案特展

展期:即日起–112/11/14 (二)

地點: 臺灣客家文化館 第五特展室

    臺灣早年是糧食產區,產量不僅自足還能出口。然二次大戰造成民間物資匱乏,臺灣面臨糧荒問題,因此政府透過政策廣徵糧食、抑制奢侈性消費。從「公共食堂」的興起到1980年代「梅花餐」運動的推廣,都是貫徹政府力求儉樸的政策。此後60-80年代,臺灣飲食視野更為寬廣:隨著電視臺開播,「傅培梅時間」一播40年,對臺灣家庭飲食影響深遠。而象徵國家對飲食論述的國宴菜單,忠實呈現不同年代的政治思維:在地風味小吃、在地食材,乃至於國宴下鄉,是這20年來臺灣無論政治或飲食的風貌。

 

 

 

v典藏客家110年度捐贈文物感謝活動暨典藏專題講座

時間:9/3(六) 13:30

地點:臺灣客家文化館 國際會議廳

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實體典藏迄今已邁入第6年,為感謝民眾不吝捐贈客家文物,特辦理感謝儀式,並邀請國立教育研究院林崇熙院長、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張維安研究員進行「博物館為何典藏」、「臺灣客家文化館典藏什麼」專題演講,讓我們更瞭解博物館典藏內涵。

 

v《客・觀》期刊第2期出版

  共收錄了9篇文章。「研究論文」有張容嘉的〈人、神與幫群:從客家信仰看新馬社會裡的人群關係〉,討論新馬客家人的信仰、社會與周邊人群的關係;「研究/田野紀要」有林淑鈴的〈盤花:作為一種供品、禮物與藥物〉,梳理六堆客家人將盤花轉化為對眾神與祖先無形崇拜的歷程;「博觀論壇」有徐琬甯的〈「行尞客庄」伯公同樂會〉帶領讀者認識六堆客庄的伯公故事及習俗。

 

v環境教育推廣課程-茶香何處來

日期:9/2(五)、9/3(六)、9/4(日)、9/16(五)、9/23(五)、9/24(六)

時間:上午09:30-11:30/下午13:30-15:30

地點:臺灣客家文化館B1研習教室

費用:採茶襪娃娃-每個100元 / 鏡子鑰匙圈-每個30元

茶葉產業對於客家族群有其重要性,早年天性勤奮的客家族群依著丘陵區拓墾並引進種茶和製茶的技術,並發展出採茶歌、採茶戲、飲茶等豐富的採茶文化。客庄「茶」產業豐沛茁壯的生命力,成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飲食文化。